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CNAS/CMA ISO认证 专精特新企业 新型研发机构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预约须知

暂不预约,了解常见问题 立即预约

  • 注册即送

    200元首样免单券

  • 新客专享

    超大折扣

  • 邀友得返利

    10%返利

注册即送

200元首样免单券

新客专享

30+检测项目

邀友得返利

10%返利

首页 测试百科 诺奖得主在西南财大工作11年,去年因考核不达标被解聘!

诺奖得主在西南财大工作11年,去年因考核不达标被解聘!

诺奖得主 西南财大 教授



2022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之一Dybvig,曾经在成都生活了14年,他的妻子也是一位成都姑娘,在西南财经大学担任金融研究院院士长达10年,专任教授。2021年因为西财双一流考核指标不如意,再加上学校资金偏紧,就解约了。


老天跟西财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11年默默无闻的Dybvig,离开西财一年后居然被授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对于Dybvig离开西财一年后就获得了诺奖,网络上看笑话的肯定是最多的,当然也有理性思考的声音。Dybvig经济学理论,肯定不是最近一年形成的,已经在西财担任了10年的院长,他的经济学理论身边人都应该非常了解,但是了解不能代表理解了,就这样一位经济学大才被西财放弃了,只能说西财缺少一位识人的伯乐,做事有点急功近利了。不是从学术的角度看问题,只是在一味的最后成绩,就此失去了挂诺奖头像的机会。



西财与Dybvig的解约,其实给国内的人才培养机制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一位网友说他在西财听过Dybvig的课,基本教的纯理论经济学知识,没有什么实用性价值。其实他说的话就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最大缺陷,急功近利急于变现的思维明显,不光是社会中,我们的高校也是如此。把创新简单地理解为制造产品,实际上科技创新最顶级的状态是理论创新,研发产品只是创新的终端。



另一种看法

知乎上有用户认为,西南财经大学能在十多年前就聘来诺奖级学者,不仅不是“有眼无珠”,反而是“慧眼识珠”。

截图自知乎,版权属于原作者

而且在“前员工”获得诺奖之后,西南财大并没有去“蹭热度”、“攀亲戚”,已经很难得了。

由于疫情,最近几年中外之间的学术交流被迫中断,导致西南财大“痛失”了一次与诺贝尔奖亲密接触的的机会。

但是西南财大的师生们,在2010-2021年的11年间,曾经和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一起工作、学习、上课,这是多么宝贵的经历啊!

做理论创新是最枯燥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与资金支持,当然还要顶级的天赋,最后在运气的带领下,让你成为了幸运儿。这就是为什么诺奖一般都是授予基础理论原创的科研人员,工科科学家很难获得获奖的主要原因。


国内要想培养出世界级的人才,Dybvig就是很好的例子,对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有包容的心,要站在学术的角度看问题,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来积淀,重压之下是做不出基础原创成果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负责人,不光要慧眼识英才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普世的胸怀。


来源:微博,谷粉学术

建议/投诉

我们承诺:工作日内24小时受理,48小时出具解决方案。您也可直接联系:400-005-5990

*反馈类型
服务态度 测试周期 数据质量 开票报账 费用问题 功能使用 样品相关 其他
*反馈描述
*联系方式
附件说明
+

请完成安全验证

为了给您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请选择类型

学生

教职工

企业

医院

研究所

我选好了 先不填,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