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在西南财大工作11年,去年因考核不达标被解聘!
2022-10-17 17:58:24 0 372
2022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之一Dybvig,曾经在成都生活了14年,他的妻子也是一位成都姑娘,在西南财经大学担任金融研究院院士长达10年,专任教授。2021年因为西财双一流考核指标不如意,再加上学校资金偏紧,就解约了。
老天跟西财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11年默默无闻的Dybvig,离开西财一年后居然被授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对于Dybvig离开西财一年后就获得了诺奖,网络上看笑话的肯定是最多的,当然也有理性思考的声音。Dybvig经济学理论,肯定不是最近一年形成的,已经在西财担任了10年的院长,他的经济学理论身边人都应该非常了解,但是了解不能代表理解了,就这样一位经济学大才被西财放弃了,只能说西财缺少一位识人的伯乐,做事有点急功近利了。不是从学术的角度看问题,只是在一味的最后成绩,就此失去了挂诺奖头像的机会。
西财与Dybvig的解约,其实给国内的人才培养机制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一位网友说他在西财听过Dybvig的课,基本教的纯理论经济学知识,没有什么实用性价值。其实他说的话就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最大缺陷,急功近利急于变现的思维明显,不光是社会中,我们的高校也是如此。把创新简单地理解为制造产品,实际上科技创新最顶级的状态是理论创新,研发产品只是创新的终端。
另一种看法
知乎上有用户认为,西南财经大学能在十多年前就聘来诺奖级学者,不仅不是“有眼无珠”,反而是“慧眼识珠”。
截图自知乎,版权属于原作者
而且在“前员工”获得诺奖之后,西南财大并没有去“蹭热度”、“攀亲戚”,已经很难得了。
由于疫情,最近几年中外之间的学术交流被迫中断,导致西南财大“痛失”了一次与诺贝尔奖亲密接触的的机会。
但是西南财大的师生们,在2010-2021年的11年间,曾经和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一起工作、学习、上课,这是多么宝贵的经历啊!
做理论创新是最枯燥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与资金支持,当然还要顶级的天赋,最后在运气的带领下,让你成为了幸运儿。这就是为什么诺奖一般都是授予基础理论原创的科研人员,工科科学家很难获得获奖的主要原因。
国内要想培养出世界级的人才,Dybvig就是很好的例子,对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有包容的心,要站在学术的角度看问题,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来积淀,重压之下是做不出基础原创成果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负责人,不光要慧眼识英才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普世的胸怀。
来源:微博,谷粉学术
推荐文章
-
2022-10-11 0 1095
-
2021-12-13 0 1024
-
如何评价某211高校一教授的学阀行为?网友:这算什么学阀?这么卑微!
2022-09-28 0 892
-
2022-10-19 0 870
-
2022-07-21 0 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