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氧乙炔烧蚀试验
2023-02-17 15:09:42 0 1713
氧乙炔烧蚀是以氧乙炔热流为热源对材料进行烧蚀的试验方法,它是一项操作简单且经济实用的材料烧蚀考核方式。氧乙炔焰流速度快,温度较高,能给试样带来强烈的冲击载荷和剪切应力。
试验原理
以稳定的氧一乙块焰流为热源,将焰流(焰流温度在3000℃左右)以90°角冲烧到圆形试样上,对材料进行烧蚀。同时测量试样背壁温度,测量试验后试样的厚度和质量变化,从而计算出试样的线烧蚀率、质量烧蚀率和绝热指数。
图1 氧乙炔烧蚀
样品要求
根据国标或者行标尺寸加工:直径略小于30mm,最佳尺寸:直径29.5mm,可供参考标准GJB-323A96。
技术指标
火焰热流密度:4186.8±418.68Kw/m2;
氧气流量:1512L/h;
乙炔流量:1116L/h;
氧气压力:0.4MPa,
乙炔压力:0.095MPa;
试验初始表面到火焰喷嘴距离:10±0.2mm;
火焰烧蚀角度:90°
火焰喷嘴直径:2mm。
应用范围
适用于防热、绝热、包覆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难熔金属和高温陶瓷等烧蚀材料烧蚀试验。
应用举例
1.C/C-Cu复合材料氧乙炔烧蚀试验
将C/C-Cu复合材料加工成尺寸为Φ29.8mm×10mm的试样。烧蚀时间为20s,C/C-Cu复合材料的高温耐烧蚀性能采用质量烧蚀率与线烧蚀率来表征。
图2 C/C-Cu 复合材料氧乙炔焰烧蚀 20 s 后的实物照片
图2中可以看出烧蚀后,烧蚀中心区未形成明显的烧蚀凹坑,由于烧蚀过程中铜的发汗冷却作用,烧蚀中心区残留的铜较少;虽然烧蚀中心区炭骨架结构整体完好, 但烧蚀表面仍形成了较多的烧蚀微孔。与此同时,在烧蚀边缘区,试样表面残留了大量的铜球,且铜球尺寸达到了毫米级;进一步说明烧蚀过程中,铜具有较好的发汗冷却效果。
测试C/C-Cu复合材料氧乙炔焰烧蚀 20s后的质量与线烧蚀率分别为0.0033g/s, 0.01mm/s(计算方法参照GJB-323A96)。
2.Ti3SiC2陶瓷材料烧蚀试验
采用氧乙炔焰对Ti3SiC2陶瓷材料样品进行烧蚀,烧蚀时间分别为0s、5s、10s、15s、25s。烧蚀后材料分析结果如下:
图3 Ti3SiC2经氧乙炔焰烧蚀 0s、5s、10s、15s、20s、25s 后表面形貌图( A为烧蚀中心区;B为近中心烧蚀区;C为烧蚀边缘区域)
图3可看出,Ti3SiC2材料经过5s烧蚀后样品形状保持完整,没有出现烧蚀坑,但烧蚀表面颜色发生变化,样品表面呈现三种不同颜色,烧蚀中心 A区呈黄褐色,过渡 B 区为黄色,边缘 C区呈微微泛白的浅黄色。随着烧蚀时间增加到10s,样品表面依然保持完整,但颜色加深,呈现红褐色。随着烧蚀时间增加到15s,表面开始出现烧蚀坑,且有少量的黑色物质飞溅到样品边缘。当烧蚀时间增加到20s和25s时,蚀坑深度随时间而增加,烧蚀剥落的物质飞溅到样品边缘,表面颜色也逐渐从红褐色加深到黑色,但样品的整体形状依然保持完整,没有出现迸裂、开裂现象,说明Ti3SiC2材料在氧乙炔焰下烧蚀25s内样品整体保持完整性,无宏观裂纹出现。
图4 Ti3SiC2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随烧蚀时间变化图
烧蚀时间为5s时,Ti3SiC2的线烧蚀率为-2.00μm/S (“ - ”号表明烧蚀造成表面出现剥落凹坑,样品形状保持不变),且烧蚀前15s内样品的线烧蚀率都在-2.00μm/S左右。当烧蚀时间为 20s时,样品的线烧蚀率为-56μm/S,烧蚀变形速度最快,这是由于在中心烧蚀区域热腐蚀引起样品形状发生显著变化,如图4 所示。然而在25s的线烧蚀率-45.20μm/S,样品厚度减少速率比20s时有所减慢,这可能与表面物质熔融引起的形状变化有关。
在5s和10s时,质量烧蚀率分别为-1.32μm/S和 -1.61μm/S (“ - ”号表明烧蚀后样品质量的减少),烧蚀 15-25s 后质量减少速率随时间而增大,当烧蚀时间为25s时,质量烧蚀率最大,达到-43.28μm/S。
本文为e测试综合整理,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项目推荐
氧乙炔烧蚀
已下单995次 | 满意度99%
推荐文章
-
SEM粉末样品制样时,基底如何选择?样品喷金/碳的作用?如何选择喷金还是喷碳?
2020-09-25 23 6202
-
2021-09-02 0 5106
-
2021-06-15 22 4023
-
2021-11-30 0 4022
-
2021-09-02 0 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