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aterials》:可自愈的金刚石!
2023-09-28 09:18:35 0 2194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林教授、燕山大学田永君院士、燕山大学聂安民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岳永海教授合作报道了纳米孪晶金刚石复合材料(ntDC)的自我修复现象。对断裂ntDC的室温自修复行为进行了定量评估,揭示了复合材料的自修复性能,来自断裂表面形成包含sp2-和sp3-杂化碳原子的纳米金刚石成骨细胞,当两个断裂表面接近时,原子相互作用从排斥转变为吸引。在多处骨折后的自愈效率和愈合持续时间之间建立了明确关系,ntDC的抗拉强度恢复率约为34%,与DSC中观察到的约6.7%的不充分恢复率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发现揭示了纳米结构金刚石的自修复能力,为未来提高脆性陶瓷材料韧性和耐久性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图1. 宽度220 nm的ntDC NB的多循环拉伸断裂试验
图2. ntDC的微观结构和断裂表面DO相形成的原位TEM
为了深入了解DO在骨折和愈合过程中的形成和演变,对骨折表面进行了原位高分辨TEM分析。观察结果显示,随着断裂循环次数的增加,DO区域逐渐扩展,在表面区域附近表现出异常的变形能力。图3概述了两个DO凸起的断裂表面之间的动态愈合过程。当两个断裂表面相互靠近时,最初凸起的DO突起(图3a),在距离约7 Å处转变成原子级的扁平形状(图3b),表明存在排斥力。随着距离的进一步缩短,一个小的双层突触被拉向对面DO(图3c),这意味着从排斥力到吸引力的转变。预计最大吸引应力可达15.7 GPa,从而促进愈合过程。持续缩短距离导致相对DO之间形成碳键(图3d,f中的黄色箭头),表明通过sp3杂交产生了额外的键。在连接区域中,出现了间距约2.2 Å的局部有序结构(图3f),略大于立方金刚石,表明晶格畸变或膨胀。这些有序结构在热力学上不稳定,随着两个DO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减小而继续演变。图3g显示,下DO的顶部两到三个原子层被拉向上DO,留下“洞穴状”结构。同时,在DO之间形成了更多的sp3键(图3h)。在愈合的最后阶段,断裂的两端紧密结合在一起(图3i),在连接处附近的无序基质中形成局部有序的碳纳米晶格,类似于以前的报道。
图3. 两个DO凸起的断裂表面的动态愈合过程
为了阐明自修复的微观机制,首先研究了有两个(111)解理面的两个断裂DSC的结合过程。断裂后,解理表面上一半的碳原子从sp3杂化转变为sp2杂化,并从表面向外突出的半占据pz轨道形成悬空键。sp2杂化碳的能级演化如图4a所示。理论计算揭示了表面碳原子的电子态位于~1.42 eV,高于大块金刚石的价带最大值(图4b)。因此,由于金刚石的绝缘性质,解理表面倾向于积累电荷。如图4c所示,表面上这些高度局部化的电荷有助于两个断裂表面之间的排斥相互作用。在第一阶段,随着距离从10减小到3.39 Å,系统能量逐渐增加,费米能级附近断裂表面上的额外电荷表现出pz特性,在3.64 Å时达到最大库仑斥力为12.82 GPa(图4d,e)。随后,能量急剧下降,分离度进一步降低,相互作用突然从排斥转变为吸引。系统在2.09 Å处达到能量最小值,接近金刚石{111}平面的d间距(2.06 Å),表明形成了新的C−C键,使两块断裂的金刚石片重新团聚。在图4g,h中,对于sp3含量为34.7%的DO,单位面积的最大排斥力降至5.73 GPa(3.67 Å),比DSC小得多。这种减少可归因于DO表面的局域化电荷分布(图4i)少于立方结构DSC。大量sp2键的加入大大提升了DO的电导率,从而减少了表面电荷积累,有效地降低了排斥相互作用。这表明,非晶DO相更易克服排斥相互作用形成新键,强调了DO在ntDC自修复中的有利作用。
文献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3-01656-4
本文为e测试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推荐文章
-
2024-07-03 0 2186
-
2023-11-03 0 2172
-
2024-07-11 0 2048
-
2022-07-18 0 835
-
2022-11-30 0 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