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aterials》:磁电超材料!
2023-10-16 09:17:10 0 338
对神经活动的远程刺激将使侵入性更小的医学治疗成为可能,并提高我们在行为自由的动物身上研究神经科学的能力。磁场是远程控制神经活动的理想选择,因为这些磁场可以无损地穿过空气并深入人体。然而,我们体内的细胞和蛋白质具有非常弱的磁性;因此,要使磁场刺激生物反应,研究人员通常要么使用脉冲磁性材料产生的超过 1 T 的高磁场强度,要么使用磁性材料将微弱的磁刺激(通常小于 100 mT)转化为可以刺激附近细胞的能量形式。事实上,这种基于材料的方法具有极佳的选择性,因为人们可以通过限制磁性材料的位置来刺激特定区域,也可以将磁性材料与转基因细胞结合起来,实现细胞类型特异性神经刺激。以材料为基础的磁刺激技术如果能实现毫秒级计时,就能实现许多神经治疗和研究应用,这些应用需要神经调节与感官刺激和行为精确同步;然而,现有的磁性材料远远达不到毫秒级的时间精度。例如,超顺磁性纳米粒子的磁加热可以刺激表达热敏感受器的神经元,其行为反应时间接近 500 ms,或者触发药物释放,引起行为反应的潜伏期为几秒钟。磁性纳米粒子的机械位移也能通过机械感受器刺激神经活动,但在体内的反应时间为几秒钟。磁电(ME)纳米粒子也被用于远程神经调控,认为这种材料可以将外加磁场转化为电场,直接激活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然而,涉及 ME 纳米粒子的实验显示,其潜伏期相对较长,从几百毫秒到几秒钟不等,这表明它们并不能按需直接驱动动作电位。这种较长的潜伏期可能是因为 ME 纳米粒子的驱动频率为 150 Hz,与其共振频率相差甚远。这种频率差异导致电场相对较小,这是因为在共振频率之外观察到的 ME 耦合系数降低了。事实上,当施加的磁场与材料的机械共振模式相匹配时,磁场和电场之间的转换率α(其中 E = αH)会增加 100 倍以上,而与非共振磁性纳米粒子相比,则会增加 106 倍以上。对于长度小于 5 mm的材料,最低共振频率通常大于 100 kHz,由于细胞固有的低通滤波,这个频率太快,无法直接刺激神经活动。因此,对于远高于细胞膜低通截止频率(约 1 kHz)的频率,必须进行自整流才能有效激活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因此,ME 材料只有与电子电路相结合,将高频 ME 响应转换为低频电刺激时,才能实现毫秒级潜伏期的神经刺激。我们假设,如果使用具有非线性 ME 耦合系数 α 的 ME 材料,就能实现毫秒级的神经刺激。非线性 α 可以实现 ME 响应的自校正。事实上,非线性电荷传输已在类似的材料系统中得到证实,并产生了较大的二阶非线性。在这种非线性 ME 材料中,通过简单地脉冲交流载波(图 1a),自整流可将交流(a.c.)驱动磁场转换为直流(d.c.)电场。这种直流电场可以快速刺激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3-01680-4
本文为e测试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推荐文章
-
2023-09-28 0 2195
-
2024-07-03 0 2186
-
2023-11-03 0 2174
-
2024-07-11 0 2049
-
2023-05-05 0 1254